• 1
  • 2

分类导航

东部产业转移有效提振中国经济发展

时间:2014-06-26 10:43:30

   东部产业转移有效提振中国经济发展

  在人均GDP超过67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慢慢消失,正面临来自国际上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周边国家吸引低端制造业的“双重挤压”。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提出结合“一路一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引导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并在西部地区建设向西开放产业平台。

  近几年,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我国制革、鞋服等制造行业订单开始转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订单东南飞”。亚洲鞋业协会调查结果显示,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制造成本节节攀升,东南亚鞋业已抢走中国约30%的订单。

  在此背景下,引导东部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短期稳增长,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更是调整产业布局、协调区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之前,我国连续出台多项重大战略规划,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这些国家战略规划实现的前提和核心是引导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也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常务会议提出,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李克强总理强调,产业转移不能光由政府推动,更不能强迫企业去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用低成本、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自主转移。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是否转移往往考虑成本、市场等因素。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劳动力成本、巨大内需市场优势,随着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改善,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有优势。未来将有更多企业沿着黄金水道和铁路等交通干线向内陆转移。

  在很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与其将大批劳动力从内陆地区吸引到沿海地区就业,不如把工厂搬到内地,把工作岗位“送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让就业者在本乡本土就能得到提高生活水平、谋求个人发展的机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内陆地区也不能有“坐等就业机会”的心态,应积极投入资源提升本地劳动力素质,让就业机会进得来、留得住。

  产业转移不是转移落后产能,而是与产业升级结合在一起。中西部很多地区环境资源脆弱,不可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沿海产业转移需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例如,在西部推进煤炭和现代煤化工建设,在西南发展水电,在北方发展风电。

  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中西部产业转入地区的经济结构均衡,而不是片面地壮大少数几个具有本地资源、成本和区位优势的行业,避免出现新的区域性、结构性劳动力过剩,同时也能助长中西部地区消费能力的提升,促进产成品的就地消化。

  在一定程度上,产业转移是优化产业布局的过程。未来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沿海经济需发挥引领作用,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竞争,而广大中西部地区需通过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并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沿海的差距。这样将形成产业梯度开发模式,无疑可大大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回旋空间和后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和贫困地区致富,拓展就业和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具有重大意义。(6月25日中国政府网)

  俗话说:“实业兴国”。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长达30多年的持续强劲增长,靠的就是“中国制造”的不断给力。但近些年,“中国制造”却遭遇到发展瓶颈。一方面,受到人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有限等因素的制约,长三角、珠三角等传统产业中心原有的粗放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越南、孟加拉国等周边后发国家的崛起,以及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提出“重整制造业”的规划,“中国制造”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时候,要想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除了加紧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将一部分传统产业由东部搬迁到中西部地区,便显得至关重要。

  平心而论,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数量、人力成本以及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相当优势。同时,受益于过去的三线建设,上述地方也普遍具备一定的工业底子,这些都为产业的顺利转移提供了可能。事实上,这些年已经有一大批产业巨头大胆西进、落子内地。比如著名的富士康,就先后在成都、郑州建立产业园区。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于相关政策措施的确定,势必将进一步助力和加快这一进程。

  当然,这一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原因很简单,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虽然自然禀赋不错,但与产业相配套的软硬件却严重不足。因此,要想做好产业转移、项目西进工作,首先必须加大薄弱环节投资力度,加快改善中西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强化财税、金融等服务,做好人才开发和产业配套,营造出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这其中,尤其要注重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通过“看不见的手”引导并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向中西部转移。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地域广袤,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巨大,做好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各地区必须根据自己的切实情况,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好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并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建设,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项目引进和产业转移。特别是要强化资源型产业布局导向,有序推进西部煤炭和现代煤化工、西南水电、北方风电等基地建设。同时,注重切实好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用水,避免使产业转移沦为污染企业、高耗能企业的简单搬迁。

  产业布局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牵着民生就业。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一定能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升级、行稳致远。

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信息  www.yqbfkj.com